還記得今年五月份成都某中學學生墜樓事件嗎?一個父母和老師眼中陽光開朗的大男孩,為什么要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年青而寶貴的生命?
當今社會,孩子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但是對于挫折的忍耐力卻令人堪憂。作為父母,我們在看到這種新聞時,除了痛心和惋惜,還應該做些什么呢?
01讓愛浸潤心靈
尼克·胡哲天生沒有四肢,但是他的父母依然愛他。教他生活的本領,為他創(chuàng)造學習的條件。他因為被欺辱,也曾想過輕生,但是父母的愛,讓他感受到生命的可貴。這才有了之后那個比正常人更光芒四射的演講家尼克·胡哲。
愛可以給孩子生的力量,尼克·胡哲的父母教會我們,每個人的生命都值得被珍視。
孩子的生命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續(xù),彌足珍貴。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,他是我們生命中的至寶。
父母要珍惜自己表達愛的機會,不要吝惜對孩子說“愛“,更別吝惜自己的擁抱。
哪怕孩子已經長大,甚至長成比父母還高的大人模樣,他依然是我們的孩子,依舊需要我們的關愛。
父母說出的”愛”與行動的擁抱會給孩子帶去力量,讓他更有勇氣面對生活的種種磨難。
一點一滴的滋潤,日長月久的積累,就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愛。
這個愛當然不是溺愛,也不是只有鼓勵。當他做得不好時,父母要明確指出他做得不好的地方。但是他做得不好,不等于父母不愛他。
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,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,所以我們愛他,而不是因為他才愛他。
無論將來遇到什么風雨,家都是孩子永遠的港灣。
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珍愛,讓他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可貴的。
被愛浸潤的心靈,面對困難會更樂觀,更豁達,對生命也會更加珍視。
02讓孩子吃點體力之苦,培養(yǎng)意志力,勇敢迎接困難。
有一位教授說:“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,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培養(yǎng)出來的,而是靠體力培養(yǎng)出來的。所以孩子小的時候,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?!?/p>
這個體力之苦可以是運動,在保證科學和安全的前提下,讓孩子多參加運動,挑戰(zhàn)自己的極限。
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就建議通過爬山鍛煉孩子的意志力。因為爬山的過程中,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。比如爬著爬著,孩子可能覺得口干舌燥,體力不支,但這個時候往往是人的潛極限,是可以突破的。當他挺過了艱難的階段,身體和心靈都會得到突破。
孩子的意志力就在不斷和困難較量、斗爭的過程中無形地增長。
意志力增強了,孩子在受到挫折時的忍耐力就會增強。
意志力就像是一堵墻,這堵墻越厚,就能更好地保護孩子的心靈。
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爬山的故事。
男孩是學校里的尖子生,父母、老師眼中的好苗子,可惜高考失利,連普通大學都進不了。男孩受不了打擊跑去爬山,爬到山頂時天宮不作美,下起了瓢潑大雨。他慌慌張張往山下走去,走到半山腰,遇見一個山民正在費力地向上爬。男孩忍不住大喊:“大叔,別往上爬了,山上風雨更厲害?!?/p>
山民卻告訴他,往山下走,山體滑坡會把他埋在下面的。不如往山上爬,雖然風雨大點,但能找到一塊穩(wěn)定的大石頭棲身,就會比較安全。
男孩覺得有道理,就跟著山民爬到山頂上一塊大石頭處棲身。雨過天晴后,男孩感激山民的救命之恩,山民不好意思地笑笑說:“這沒什么,我也是經歷了危險之后才學會的自保。記住,爬山時遇見風雨,你逃避它,可能很快會被它淹沒;迎向它,反而會有一線生機?!?/p>
男孩茅塞頓開,人生不就像爬山一樣,在挫折面前不應該逃避,而應該勇敢地迎上去。
讓孩子吃點體力之苦吧,在這個過程中鍛煉意志力,更歷練孩子迎接困難的勇氣。
03情緒疏導能力需要從小培養(yǎng)
孩子在小時候會很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,也許是哭鬧、發(fā)脾氣或者是沉默等等。每當此時,父母應該耐心地成為一個引導者,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,接著以恰當的方式接納他的感受。
比如,孩子放學回來垂頭喪氣,父母要引導他表達出自己的感受:“寶貝,你怎么看起來不開心?”孩子回答:“我考試沒考好?!边@個時候父母說的話至關重要:“我看到你為了考試很努力地準備,沒考好是會難過的。”
這就是一個良性的情緒疏導過程,能夠讓孩子順暢地把自己的感受、情緒表達出來,并得到接納。孩子在慢慢的成長過程中,會逐步內化這種能力,從而學會自我疏導。
切記,不要壓抑和否定孩子的感受,這樣只會切斷我們和孩子之間情感溝通的橋梁;更不要急著給出建議,這個時候疏導孩子的情緒才是重要的。有多少家長錯在把成績看得比孩子的情緒更重要?
人生在世,有幾個人能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,對他們的情緒感同身受呢?大部分時候,他們都需要獨自排解失落、傷心、痛苦等負面情緒。
情緒疏導能力培養(yǎng)好了,才不會讓負面情緒拐進死胡同,不會走進萬劫不復的深淵。
人生挫折不斷,唯有自我疏導。
“心理空間感”這個詞我很喜歡,也就是凡事要留有余地,不要讓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填滿了整個心靈。
人生沒有死胡同,一條路走不通,可以換一條路。
也許有的時候,自我疏導確實無力拯救自己,那么還可以尋求外界的幫助,父母亦或是心理醫(yī)生,總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。
古人云: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?!?/p>
只要生命力旺盛,就沒有能輸掉一輩子的失敗。
版權所有?同江市金山公墓有限責任公司黑ICP備18002205號-1